如果使用百v度A*PP或者U*C/Q.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,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,或者安-全模式(今日*头条须关闭安-全模式)
后来,随着常建的归来桂花树下的闲话又持续了不短时间。由无色说到漏春寺,说到漏春乃柳之别称,柳轻候因就想起戏场开业时蓝田许县令对于他姓氏的疑问,趁便就问了常建。
常建对此倒还真是清楚,“门阀姓氏之贵当数魏晋六朝,彼时有‘四姓’之说,今天我朝之望族亦都不脱此四姓范围。
西晋灭亡,典午南渡,江北望族纷纷南迁,这就有了四姓中的‘侨姓’,以王、谢、袁、萧为大;四姓中的第二姓是与侨姓相对的东南之‘吴姓’,以顾、陆、朱、张为大。
第三姓是‘郡姓’,郡姓又分两支,一支乃山东郡姓,以崔、卢、李、郑、王为大;另一支则是关中郡姓,以韦、裴、柳、杜首之。至于第四姓就是代北的‘虏姓’,以长孙、宇文、源、窦为尊。关中柳氏位居四姓,自是名门望族无疑”
柳轻候还是第一次听闻这“四姓”的说法,不过并不妨碍他内心的震撼。常建所说的每一个姓氏指的其实就是某一个特定地方的家族,而这些家族几乎将唐朝,乃至前隋和魏晋南北朝的帝王将相,包括皇后都一网打尽了。
不过默查历史,其实这些家族也在随着时代盛衰起伏。譬如六朝东晋时最牛叉的侨姓以及吴姓现在已然衰落;郡姓中的山东郡姓虽然依旧保有清贵之名,政治实力其实也已大衰,远远比不得宋齐梁陈时候了。
四姓发展至唐以来,真正在政治上呼风唤雨的是关中郡姓及代北虏姓,韦、裴、柳、杜、长孙、宇文、源、窦,单论这几家出的皇后及宰相,一个人的手指头加上脚趾头都不够数。
单以当朝而论,政事堂次辅源乾曜及一手主导括户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就是显例。
柳轻候穿越来唐之前正提倡家风,一时之间家谱寻根等也都成了热潮,勾起许多人往历史中寻找家族渊源的兴趣。
当时他也赶了把热潮,看过家族中几位老人保存的泛黄家谱,并从那竖排繁体泛黄的谱页中明确看到过起于关中旧族的记录,只不过当时看了也就看了,没什么感觉。现今想想,此时常建口中所说的关中柳氏竟是自己的正牌子祖宗家族。
------------------ 。♂丝♂路♂文♂学♂网*♂www.su♂ns♂il♂u.c♂om